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
沈莹宝的“丝绸之路”

发表时间:2021-08-31 12:24作者:苏州影响力 杨隽

从太湖新城出发,沿着江城大道一路往南,最南端即驶入盛泽新城区,和田路、哈密路、敦煌路……这是一座江南丝绸古镇向丝绸之路的致敬。这些路的命名创意,最初来自沈莹宝。

无论是退休前从事丝绸纺织产业和经济管理工作,还是退休后致力于丝绸文化的研究与传播,这位76岁的古稀老人,大部分的人生轨迹,始终围绕着一条属于自己的“丝绸之路”。

图为沈莹宝在先蚕祠接受媒体采访。

丝绸产业大发展 他是见证者

201年8月下旬,人社部主办、浙江省人社厅承办的“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”高级研修班,在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开班,作为吴江资深乡土文化研究者,沈莹宝受邀以“丝绸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吴江实践”为题,给100多名学员上了一堂课。

“这是一个规格相当高的研修班,参加的人来自全国18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都是相关行业的牛人。”沈莹宝坦言,在倍感荣幸的同时,他也感受到了压力。讲座结束,留了半小时的互动时间,台下学员的问题很多都挺尖锐。

沈莹宝回忆着自己当时的应答,梳理着不到位之处,这让他回想起当年。

20多年的经济管理工作,沈莹宝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接待全国各地来访的参观考察团。“从中央到地方,我接待的客人不下千批,最多的一天,创下过接待17批参观的记录。”而在与无数行业专家、学者,全国各地同行的交流接触中,沈莹宝对盛泽丝绸纺织业发展的历史、沿革以及现状的关注愈发强烈。

图为《吴江日报》报道。

1992年,盛泽乡镇企业总产值蝉联国内**,盛泽被誉为“华夏**镇”,引发各地参观潮。“那一年关注的顶峰,是包括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经济日报》在内的9大央媒组成联合采访团,造访盛泽。”沈莹宝回忆,当时自己连续接受了3批采访,整个过程对自己触动极大。

如何更好地向外界介绍、宣传盛泽?沈莹宝陷入了沉思,从那时起,他开始在工作之余查阅、学习大量前人留下的资料。

丝绸历史文化传承 他是记录者

采访时,沈莹宝告诉记者,他的关于盛泽乡土文化的书籍——《诗话盛泽》已经交付印刷,即将发行。

“说起来,这本书的出版还与目前的工作有关。”沈莹宝说。

眼下,盛泽“圆明小镇”一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中,作为当地首个文旅融合旅游综合体项目,该项目投资巨大,意义深远。

尽管这些年已经卸任了多个协会的职务,然而,受当地政府重托,沈莹宝还是欣然接下了盛泽圆明文化研究会会长一职。和很多心系家乡的人一样,他内心憧憬着这张绸都文化崭新名片的诞生。

图为沈莹宝的部分出版书籍。

“按计划,镇上要筹建一座诗廊,主题是历代文人写盛泽的诗篇。”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,面对千余首跨越千年的诗篇,沈莹宝萌生了将之整理出版的想法,于是就有了他第8本关于盛泽乡土文化的书——《诗话盛泽》。

从2004年与画家张辛题合作出版图文集《盛泽旧影》起,14年来,沈莹宝陆续出版了《谈古论今说盛泽》《沈云〈盛湖竹枝词〉新注》《盛泽历代名人传》《盛泽旧俗》《盛泽方言俗语》和《中国丝绸**镇——盛泽》。

翻开《中国丝绸**镇——盛泽》,即可发现该书图文并茂,内容通俗易懂。

“这是本中小学校本读物,是作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立30周年献礼而出版的。”这些年来,除了给中青年干部、学员上课,沈莹宝还致力于走进校园,给学生讲丝绸文化、普及乡土文化。

“粗略统计,百余堂课是少不了的。”沈莹宝对记者说。

为后人留下些东西 他是传播者

盛泽人打开电视,看到与当地纺织业有关的新闻、宣传片、纪录片,十之八九会认出一个“熟人”,这个面带微笑、侃侃而谈的人,就是沈莹宝。拿现在的话来说,他就是名副其实的“网红脸”“文化名人”。

“10月7日,上海**财经频道播出的《小镇中国》,我也出镜了。”沈莹宝笑呵呵地告诉记者,《寻访运河》《丝绸之路经济带》《苏州史记》,央视一套、四套、七套,还有本地电视台的《鲈乡大讲堂》……对于自己“上”电视,他早已习以为常。

不仅仅是配合出镜,他还是这些大型纪录片的策划者、参与者。

“像浙江电视台的《寻访运河》,导演原本只安排了一集的拍摄计划,后来因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大大超出预期,于是又加拍了一集。”沈莹宝透露说。

图为沈莹宝参与苏州电视台节目录制。

在当地人心目中,沈莹宝是德高望重的“盛泽通”,也是纺织“活百科”。“我是土生土长的盛泽人,血管里流淌着的,就是纺织的基因。”沈莹宝笑着说。

沈莹宝认为,能集毕生精力,将盛泽的丝绸文化、乡土文化保存下来、传承下去,是盛泽人的一份责任。

“能为后人留下些东西,是做这些事情最有价值的地方。”沈莹宝说,他曾经出版一部名为《与绸都同行》的随笔集,这部书的书名,也是他这些年来内心的真实写照,“很幸运遇上这么好的时代,与绸都同行,我真的很高兴。”


苏州尾图.jpg